95%AI项目血本无归,AI狂欢下的泡沫

Generated Image September 29, 2025 - 3_43PM.png 对于现在是否存在“AI泡沫”,各方的观点不一。身处风暴中心的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·奥特曼,他的态度莫棱两可,一方面承认投资过热,另一方面又确信OpenAI能成为赢家。

科技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投入巨额资本,全球数据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;另一方面,人工智能企业的估值飙升至数千亿美元,仅2025年就催生了数十位新晋亿万富翁。表面上,这是一个黄金时代,但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,是否正潜伏着泡沫的阴影?

这种疑问并非杞人忧天。当前的AI狂潮,与二十多年前的互联网热潮,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
来自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狂热可以算是泡沫的第一个征兆。
AI公司正吸引着天文数字般的投资,估值被推向了数百甚至数千亿美元的高峰。以OpenAI为例,在推出ChatGPT仅两年后,其估值便飙升至约5000亿美元。 根据统计,2024年全球企业在AI领域的投资总额高达2523亿美元,是2014年的十三倍。在2025年,亚马逊、谷歌、Meta和微软就将投入创纪录的32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。

然而,资本越是汹涌,风险也越是逼近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,当估值的增长速度远超收入增长时,泡沫往往已悄然形成。

回望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,其破裂并非偶然,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。
首先是货币环境的收紧。美联储在1999年至2000年间多次加息,联邦基金利率从约4.7%上升至6.5%,投机性投资吸引力骤降。 其次是经济衰退的蔓延,日本在2000年3月陷入衰退,引发全球资本的避险潮。

然而最致命的是当时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根基薄弱。例如Commerce One的估值高达210亿美元,却几乎没有盈利能力;Pets.com在268天内烧掉3亿美元后宣告破产;2个大学生创办的TheGlobe.com在上市首日股价飙升606%,但收入几乎全靠融资。

与此同时,美国电信公司为了迎合“互联网流量每100天翻一番”的虚幻叙事,铺设了超过八千万英里的光纤电缆。结果是产能严重过剩,在泡沫破裂后多年仍有85%至95%的光纤处于闲置状态。康宁(Corning)的股价从近100美元暴跌至1美元,赛恩(Ciena)股价则暴跌98%。

这些案例告诉我们:当宏大叙事取代了商业逻辑,繁荣往往只是海市蜃楼。

再看看今天的AI行业。虽然巨头们的投入已达历史新高,但收益与产出之间的鸿沟仍难以逾越。
微软、Meta、特斯拉、亚马逊和谷歌在过去两年对AI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约为5600亿美元,而合计AI相关收入仅约350亿美元。商业回报只是资本的投入的零头。

麻省理工学院的最新研究也指出,全球超过400亿美元的生成式AI投资中,有高达95%的项目未能产生有意义的成果。大量企业在“试点项目”中止步,无法将AI从实验室推向真正的生产力环节。

这意味着,AI产业的泡沫是在“收益预期”上。

AI的确代表了人类技术演进的重大跃迁,但市场的贪婪从不会消失,只会换一种形式重演。正如马克·吐温所言,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却常常惊人地押韵。

当所有人都沉浸在AI的盛宴中,当资本、舆论和政策共同推动这个叙事滚滚向前时,也许正是最需要保持清醒的时刻。真正的技术革命,并不依赖估值的高低,而是要经受时间和商业逻辑的检验。

分享这篇文章

评论 (0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!